黃痣藪鶥 Liocichla steerii

棲息於中海拔山區1000至2800公尺闊葉樹林和針、闊葉混合林底層的濃密叢藪中,或林緣雜草叢生的山溝(Yen 1990)。
性甚沉穩,不怕人,可近距離觀察。
常三、五成小群在林緣開闊的矮叢中聒噪喧囂,或到小徑及產業道路上覓食。

本種為日行性的鳥類,通常在黎明曙光初現時,即可聽到其嘹亮的鳴唱,而且只要1隻鳴唱,附近的其它個體也紛紛地鳴唱起來,天亮後的第1小時是鳴唱的尖峰時段。
傍晚在天黑的前一刻,便減少活動,以尋找合適的棲所過夜。
繁殖期間大多以家族的形態活動(羅柳墀、王穎1989),初期是成對出現在佔領的領域,用鳴唱宣示領域,並開始築巢。
3至5月時,因配偶之一在巢中孵卵,故只見單獨1隻,雛鳥孵出後,便見雌雄親鳥帶著幼鳥全家一起活動。
非繁殖期會聚群活動,最多時可達20至30隻,但配偶間的聯繫關係仍然存在。

個體的日常行為,如雄鳥的宣示領域,一般都站立在高處如灌叢或樹枝上鳴唱;警戒時的行為除發出警戒聲外,身體會成水平地向左右兩側不停轉動,有時冠羽也向上翹。
洗澡通常於清晨或下午陣雨過後,在靜水小水窪地進行。
一般是先將身體沾濕、抖羽,並張開羽毛梳理。
理羽是用喙整理胸、腹、背、翼和尾羽等部位,頭和頸部是用腳爪來抓搔,也見將頭和頸往樹幹上摩擦。
也有雌雄鳥相互為對方理羽的行為,一般都在孵卵期利用空檔巡視領域時,或與鄰鳥打鬥後會互相理羽。
在打鬥前常有對峙的行為,對峙的姿勢是雙翅朝下向前傾,脖子向上伸,冠羽上豎,身體向前傾斜鞠躬,然後自己和配偶輪流由身上躍過,此時對方也作同樣的動作。
接著一方背向對方,尾羽上翹,顯露出鮮黃色的尾下覆羽,隨後再轉身恢復上述的動作,直到一方衝過來打鬥,或雙方各自離去。
打鬥時用喙、翼或腳爪直接攻擊對方,其方式有二,一是由一方飛過去撲擊,對方在原地還擊;另一是雌雄鳥同時向上飛起撲擊對方,再返回到地面或枝條上。
在非繁殖期群體覓食時,群聚中的高低位序就顯現出來(羅柳墀、王穎1989)。
當高階者面向低階或向低階者前進幾步,低階者會自動讓開,在旁觀望等候或退出覓食場地。

資料來源:台灣生命大百科, 『看更多詳細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