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北樹蛙 Rhacophorus taipeianus

臺北樹蛙是一種中小型的樹蛙(體長4到6公分),牠們的背面為綠色,腹面白色帶黃色,股部內側黃色並有一些小黑斑。
眼睛瞳孔是黑色橫橢圓形,虹膜為黃色。
牠們的繁殖期在秋末及冬天;在山區比較長,約從十月到次年三月,平地一般是從十二月到次年二月。
根據在陽明山連續五年的野外調查發現,牠們的壽命可達5年,每年會回到同一個生殖場所繁殖。
雖然繁殖期長達半年,但雄蛙利用水池進行生殖活動的時間並不是同時,年長的雄蛙會較早來到水池邊挖洞鳴叫,而年輕的雄蛙則比較晚到達。
雄蛙有單一外鳴囊,叫聲長而低沉,單獨一隻鳴叫時,叫聲是一到兩個音節、低沉而緩慢的「呱──呱──」;形成合唱時,叫聲則較急促,變成三到四個音節的「呱—呱—呱—呱-」。
有時候尾音還會加上短促的「咯、咯、咯」,以增加變化及吸引力。
在雌蛙接近的時候,雄蛙會發出連續多達十個音節以上的求偶叫聲;但當遭其他雄蛙闖入地盤時,則改為發出「嘎-」嘶啞的遭遇叫聲。
由於雌蛙偏愛叫聲低沉、體型大的雄蛙,體型較小的雄蛙有時會捨棄挖洞鳴叫的求偶方式,偷偷爬進已獲得配對的其他雄蛙洞中,所以有時在一個洞中,可看到一隻雌蛙和多隻雄蛙共同交配產卵的現象,這是較弱勢的雄蛙(年輕、個體小或體能已耗盡的雄蛙)企圖獲得交配成功的一種策略。
產白色泡沫型卵塊,內有約300至400粒卵,卵在一到兩星期後孵化成蝌蚪,蝌蚪灰褐色,身體橢圓形,尾細長,散佈許多淺色細斑點。
此時洞變成暫時提供蝌蚪生活的小水池,待大雨來時再將這些小蝌蚪沖入水域裡。
在山區,由於水溫較低,臺北樹蛙的蝌蚪期可長達3個月以上,而小蛙也僅在每年的3至4月出現。
初變態的小蛙,體長僅1.5公分,一年半後,可長到4公分並達性成熟,這時又會回到小蛙離開的水域鳴叫求偶及產卵。
資料來源:台灣生命大百科, 『看更多詳細資料